重建设、轻管理。《规范》的编制应该在行业里引起大家建立运行维护的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参会的很多都为物业公司、甲方,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因为甲方、物业公司对运维的体会是最深的,乙方仅仅局限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建成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去应对,乙方很少体会,尽管有些集成商也承担了一部分运行维护的工作内容,但其体会跟甲方、物业是不一样的,因为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一样。运维跟施工过程中的调试检测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规范》的操作性将会很差,协会召开两次比较广泛的座谈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我感觉现在的智能化工程不缺技术,或者说技术不亚于国际水平,但是工程的运行效果大家都不满意,原因在于我们比较少地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太多地局限在技术范畴里面,从《规范》来说,名称中虽然有技术二字,但从标准化学来说,这是一个管理规范,标准化划分为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从管理范畴来说,从智能化工程现状出发,要考虑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整个行业跟智能建筑相关的部门和人员都要建立一个运行维护的概念,这个概念不论从甲方也好,设计也好,一直到施工,都是很缺乏的,如园区设计时是否考虑到了检测点与维修点在什么地方,其作业面够不够。这是运维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并不是物业人员技能不足,而是发现问题无法修正。这是因为行业缺少“智能化系统是需要维护的”这个概念。第二,从我国智能化现状出发,很多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从源头来说,智能化的专项设计不能从设计院的设计中独立出来,智能化工程是做不好的,无法与其他专业设计协调,从根本上制约了智能化运行效果。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乱象。从现状出发,怎么去解决它?智能化工程效果、质量必须要保证,或者说要保护投资效益,只能由最后的运行维护来兜底。希望《规范》能够起到对工程投资的保护,这是第二个目的。第三,因为毕竟是运维规范,不是智能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所以《规范》应对运维的条件和基础,智能化运维与其他工程环节的界面加以清晰化。运维是在设计、施工的基础上来进行的。第四,智能建筑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智能建筑工程是一个不定型的信息化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智能建筑是有个性的,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技术内容,《规范》不宜规定得太细、太具体,因为无法预见以后会在智能建筑里运用哪些新的产品和技术。我希望《规范》能够吸取以往编写规范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闭门造车”,导致可操作性差,贯彻力度不够。我觉得大家应该围绕“智能建筑运维让我来做的话,我怎么做?”这一话题来讨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admin) |